淮安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239厂工时改革中的职工微表情
TUhjnbcbe - 2025/7/22 17:35:00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个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岁末年终,航天科工三院厂(以下简称“厂”)人力资源部部长李守川,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他粗略地统计了一下,新的“标准工时”制度试行半年余,试点车间技能人员的月均产出与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30%。不仅产量上来了,产品合格率也上来。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年,厂党委启动的一件“大事”牵动了上至党委书记下至一线工人的全厂所有人——变革施行了几十年的工时定额制度,推行新的“标准工时”制度。

工时定额?标准工时?这些词让外行人也许摸不着头脑,但厂里的工人清楚:这是要变革分配方式。换句话说,“蛋糕”,要换切法了!

试点半年,新制度总体推进顺利,工人们的表情却还是有细微差异。

青年产业工人肖滨滨眉飞色舞,他说:“年轻工人有了更多展现自己的空间。”

厂里的骨干、焊工首席技师陈久友感觉肩上的责任重了,他说:“新制度实施后,各个环节的工艺过程将不再孤立,产品到了我这里如果一下呲了(坏了),前面的都白干,我得对兄弟们的劳动成果负责!”

全国劳模、科工集团公司首席技师戴天方则表示早该如此。他说:“真实的劳动价值,有了体现的可能。”

事情,要从年初说起。

年,19岁的戴天方从技校毕业后来到厂,成为一名铣工。他的职业生涯是从一声“师傅”开始的。

过去的工时太“毛”了

年伊始,厂就明确将推进“工时定额”改革工作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工作。

简单地讲,在原来基于“计时工时”的“工时定额”制度下,一个工人完成某一产品加工的劳动报酬主要按照其实际加工时间计算,在其加工的产品检验合格后,就可以按加工时间获得酬劳了,有的组件甚至还要加倍。

这样的工时定额制度,在厂实行数十年,为何要在这一年改革?

“计时工时制的工时定额,始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厂已经施行多年,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意义。”李守川说,当时不实行计件工时(标准工时),主要是受到当时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

然而,随着产品种类、生产任务量、加工设备、工艺流程、管理职责的不断调整,原来工时定额早已无法客观反映真实的劳动工作时间,因为加工一个产品耗时越多,获得的工时就越多,定额结果也就失去了合理性,变革已经是迫在眉睫。

自从年进入厂工作至今,戴天方则对原有工时定额制度的弊端体悟更深。

“任务繁重时,一个人一个月可以累计结算一千个工时!一年才多少个小时?!”戴天方说,这样的带来的结果是,没法真正估算一个工人的真实产能了,工时虚高,不能真实体现劳动的价值。

据他介绍,之所以或出现这种“奇葩”现象,是因过去有很多工种是人工,现在逐步被机器替代了,但还按手工生产的标准计算工时,则一个工人生产同样一种产品,工时则成几十倍的翻。

“这样的工时定额,太毛了!所谓‘毛’,就是虚高,有泡沫。”

原有的工时定额,还有另外一个弊端,那就是阻碍新技术的应用和职工提高工艺的积极性。

“假如加工一个螺母,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方法,可能手工作业的时间更长。那如果按时间算,手工加工用的工时长,工资反而会更高。长此以往,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使用,更不利于加工水平的提高。”厂总经理刘刚说:“之前,分配方式强调劳动作业过程,劳动成果方面相对体现的不是很充分。推进新的工时改革,更强调产出结果导向,这才是真正的按劳分配。”

那么,刘刚口中的“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标准工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

陈久友在专注地操作手工电弧焊设备。航天产品定位精度高,要求公差仅有0.2mm,一旦尺寸超差直接造成产品报废。

精细化管理,现代企业绕不开的路

年初,随着厂里推进工时改革的工作启动,工时定额改革组也立即成立,负责制定适合于现状的工时定额管理制度及计奖方案。

消息在厂里传开后,不少人有了顾虑,特别是老员工。

“收入会不会降?”“会不会打击经验不足的新员工的积极性?”职工面对面调研会上,大家的疑虑一个又一个抛了出来。“工时改革鼓励劳动成果与劳动收入直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只要踏实肯干,收入一定有保障”,刘刚给大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厂领导层多次同改革试点车间——机械加工中心的职工交流,商讨运行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先后召开了5次工时定额改革座谈会,2次职工面对面调研会。

人事部门则更是和相关部门开了无数次座谈会,从车间一线工人,到技术骨干,再到车间负责人,再到质量管理人员,积极听取意见,化解老职工的顾虑。

然而,如何设计“标准工时”,则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其中最核心,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是标准工时的制定。

核算劳动者工作时间,首先就要搞清楚工时定额的定义,即“在正常和合理使用机械的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必须的工作时间“。

标准工时的制定过程涉及数十型产品、数万件产品零部件和数十万条工艺环节工时数据的再造,改革小组对每个环节的实施方案逐一进行了模拟测算,用来分析核定标准工时定额。

区别于传统的工时定额,“对于加工一个杯盖儿,标准工时,则不管你用什么设备和方法,在现有的技术、设备、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只认一个平均值。”刘刚说,这样一来,想要获得更高收入,“对于一线工人而言,你要提高技能水平;对于技术人员来讲,你要优化工艺水平;对于车间来讲,你要改善你的管理水平。”

自年5月起,厂正式拉开了“工时改革”的序幕,建立标准工时体系,将原有的阶梯工时计奖模式调整为计件工时计奖模式;7月,适当调整了部分产品标准工时和细化实施细节,推进实行标准工时计件制计奖。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趋势。此前,厂就不断推进智能制造,同步上线的SAP及MES管理系统更是将劳动者生产时间纳入精细化管理系统。

全国技能大赛双料冠军肖滨滨,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工件尺寸。年,27岁的他作为高级技能人才被厂“挖”来,并成功落户北京。

为了劳动的体面与尊严

近一年来,“工时定额”改革推进如火如荼,厂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刚对此事却看得更淡定:“标准工时制度,对外边的企业早已不是什么秘密,搞了很多年,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性质特殊的军工国企,的确有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这就好比我们要把过去农村的生产方式从‘生产队’变成‘联产承包’。”

作为获得过全国技能大赛冠军的80后新生代产业工人,机械加工中心的肖滨滨说,车间里的年轻人,开始动了起来,如何提速,怎么优化?“原来干完自己的就完事了,现在就必须得琢磨效率问题。”

他说,对于青年职工来说这是个好事,因为只要你愿意干,肯用心,在效率和工艺提升上有了更多表现的机会。“如果通过我个人的技术改进,今天生产这个产品时间缩短了,而且工艺优化了,不仅收入提升了,也更获得了更多成就感。”

“刚开始工人也很蒙。原来,干完自己的那一道活,就开工时票,钱就算到手了。现在要经过核算,把自己每一步干的,都要记清楚。等产品合格出厂后,这个工作才算有效的。刚开始不习惯,现在好点了。”陈久友说,就应该有这样的渠道和激励模式。因为合格产品的产出率提高了,工作质量提高了。

由于所负责焊接环节在整个生产过程比较靠后,陈久友感到肩上的责任大了。“很多人都开玩笑说,要是你手一‘哆嗦’,我们前边可能就全白干了啊。”

“看着工时改革是收入的事儿,但实际上和个人职业发展,与晋升有很大的关系。”陈久友说。

在戴天方看来,标准工时制执行后,工人的收入愈加贴近厂里的实际产出效益,大家凭借自身技能水平,多劳多得,这让更多的一线班组自发组织起来,师徒传帮带,共同努力改进加工方法,提高生产效率,加大了合格产出。“劳动真正的价值,可以体现出来了。”

新的一年,即将开启,标准工时管理也初见成效,但厂的领导却丝毫没有松气,他们深知“‘标准工时’改革只是职工薪酬改革第一步,后续如何更加充分地调动起职工的干劲,让职工和企业“双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要为一线劳动者提供更多价值创造的平台,更要让他们在为企业创造贡献的同时获得更高的收入”,张建刚说,“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要求,要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次我们工时改革的最根本目的,正是要让产业工人在新的分配方式下,充分享受到劳动的价值和企业发展的成果。”

他说,“职工的状态,决定着企业的状态。工人,永远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记者兰德华)

1
查看完整版本: 239厂工时改革中的职工微表情